【环球新要闻】梅颜山下党旗红

梅颜山下党旗红

——武宁县鲁溪镇梅颜村“红色引擎”赋能乡村振兴

余慧琳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022年,对于武宁县鲁溪镇梅颜村的百姓来说,是收获颇丰的一年。

这一年,村里建起了制衣厂、鱼菜共生基地、花卉苗木基地,在家门口就可以把钱赚;

这一年,村里新修了柏油路、休闲广场,家家户户庭院修得像花园一样漂亮;

这一年,村里办起了幸福食堂、老人颐养中心、少儿服务站,无论老幼都能得到妥贴的照顾;

……

乡村振兴的背后,是梅颜村党建飘“红”的成果。

党建引领乡风文明

早春的梅颜村,远山如黛,田畴如画,白鹭翩跹,好一幅宁静祥和的画卷。可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个垃圾无人清理,公共基础设施无人维护,陈规陋习根深蒂固,村民生活懒散,时常因打牌等琐事发生争吵的落后村。

改变发生在2015年。刚到梅颜村担任党支部书记的夏涓沅清楚地记得,贫困落后的梅颜村既缺钱又缺项目,想发展项目,还没有人愿意做。“我们是党员,得带着村民蹚出一条强村富民之路。”村委会会议上,夏涓沅代表村党支部郑重承诺:“党员必须带头,彻底改变村民的精神面貌!”

酷爱诗词歌赋的夏涓沅首先想到的是成立诗社。在村党支部的推动下,2017年,梅颜村竹林堂诗社成立,吸纳50多名会员。诗社每月都会开展活动,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到外地采风,激发创作灵感;邀请武宁县作家协会诗人到诗社开展交流,提高会员写作水平。几年来,诗社共出版诗集5册,极大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诗社的带动下,梅颜村的书法、戏曲、广场舞、太极拳、柔力球协会相继成立。大家一起锻炼表演,愉悦了心情,提高了身体素质。

如今的梅颜村,扑克麻将无影无踪,村民们干完活,就忙着搞文体活动,写诗、读书、锻炼身体,曾经的精神空虚一扫而光,充实的微笑挂在了许多人脸上。

同时,村党支部还通过“今天我有空”“幸福来敲门”“明天会更好”党员志愿服务队等,开展各种宣传宣讲活动,多措并举引导群众破除陈规陋习,遵守村规民约,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让文明新风尚“入脑入心”,为乡村振兴注入文明力量。

党建引领产业振兴

一排排花卉苗木整齐排列,一条条肥硕的鳜鱼欢腾跳跃,制衣厂内缝纫机嗡嗡作响……这里生机无限。

两年前,梅颜村还面临着村里无支柱产业,村集体经济捉襟见肘且不稳定的局面。村民仅靠种点粮食维持口粮,打点零工维持生活。选准产业、带领农民致富,是摆在村党支部面前最重要最关键的事情。

致富根本靠产业,关键在于选准产业。梅颜村根据村里的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制订《梅颜村乡村振兴计划实施方案》,积极争取资金,布局村庄产业发展,盘活整合土地资源。

在村党支部的招引下,2022年,在外创业的党员夏发银与村“两委”合作,投入1000余万元,成立武宁县江上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发展鱼菜共生产业。高密度养殖鳜鱼、鲈鱼等高价值鱼苗,年可出产鱼8.5万公斤,当年预计可获纯利400余万元。公司可安排40余名劳动力务工。脱贫户夏沅林自2021年底基建开始,就在基地务工,每月可得5000余元的工资。“在家门口就业,不仅收入有保障,还能照顾家人,幸福指数高。”夏沅林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都很满意。

去年9月,在村党支部的积极筹措下,九江浩川消防装备有限公司在梅颜村设立生产线,该车间建设占地面积2.4亩,主要加工生产消防服装可吸纳20人就业,工人每月可获3000元至5000元不等的务工收入。同时,车间还为村集体经济增收70000余元。

以“产业+科技+项目+基地”为框架,梅颜村先后招引、培育农业企业5家,发展花卉苗木、茶叶、鱼塘养殖等特色产业,提供就业岗位300多个,带动周边200多个农民就业,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21年的16万元增加到25万元。

党建引领民生实事

“我在少儿服务中心挺好的,这里的爷爷奶奶们都很关心我,还教我写诗、画画。”刘玲是梅颜村一名小学生,父亲去世,母亲改嫁,平日里跟着爷爷奶奶生活,每到节假日,受教育和安全就成了问题。为了帮助像刘玲一样需要托养及关爱的孩子,梅颜村成立了少儿服务中心,安排本村的老党员、老干部、退休教师25人,在节假日及寒暑假对孩子们集中辅导。目前,25名中小学生在这里得到很好的照顾。

为解决留守老人生活无人管护问题,去年5月,梅颜村成立了老人颐养中心,中心配备了空调、电视、棋牌室等,每月为老人健康体检。老人每餐只需交5元钱,就可以吃到营养可口的饭菜,解决吃饭和娱乐的双重需求,“夕阳红”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民生是幸福之基。多年来,梅颜村的道路破损、基础设施陈旧,无法满足生产生活需求。村党支部事先征求群众意见,先后投入800余万元,启动村道白改黑、外立面、村民庭院围墙等改造,并新修了法律明白人广场,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村民刘堂金承包了园林化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480亩土地,种植农作物,但一直受农田灌溉不到位等问题困扰。2022年,梅颜村筹措资金对河道、山塘进行修整,并进行灌溉沟渠节水改造,保障了村民的用水安全,也守护了出行安全,解决了农田作物灌溉“靠天吃饭”问题。

“这里环境好,空气好,民风好,在这里养老很舒适。”退休教师夏发印说。

关键词: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新化月报网报料热线:886 2395@qq.com

相关文章

你可能会喜欢

最近更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