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 | “年味中国”系列稿之六:春节如何“玩转”冰雪?

辞旧迎新之际,中国人结束一年辛勤劳作,利用春节假期休闲娱乐、调整身心,为来年“充电”。就此而言,玩是一件大事。

今年春节正逢北京冬奥,冰雪活动成为“玩乐担当”。北京颐和园、北海公园、什刹海冰场上,男女老少尽情驰骋嬉戏;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严寒难挡市民欣赏冰雕、雪雕和冰灯的热情;首钢滑雪大跳台“雪飞天”上,选手们蓄势待发,为比赛做最后准备。

2022年1月22日,北京,民众在什刹海冰场体验冰上运动。中新社记者 盛佳鹏 摄

数九寒冬,万物萧瑟,尤其是中高纬度地区,皑皑冰雪覆盖大地,冰封江河。人们拥抱自然、对话自然,创造出众多冰雪活动,形成丰富多彩的冰雪文化。

最初的冰雪活动,与古代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息息相关。距今一万年前,中国新疆阿勒泰地区的先民在洞穴岩画中描绘出人们脚踏滑雪板的狩猎场景。无独有偶,在俄罗斯乌拉尔山脉、挪威、瑞典和芬兰北部均发现有关滑雪的史前遗迹。为应对冬季恶劣的冰雪环境,处于相似纬度和自然条件的北方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创造出滑雪板、冰鞋、冰车、雪橇等,作为狩猎、运输和军事行动的工具,提升生存和生产能力,进而形成生活方式、谋生之道和文化习俗。在与自然的互动中,人类不断认识、适应自然,进而学会更好地与自然共处。

随着物质财富积累和社会文化发展,人们开始追求精神世界的满足和愉悦。大自然所馈赠的冰雪被赋予更多文化内涵,自然资源与人类文明发展有机结合,产生了不同特色的冰雪文化。

古代中国,传统冰雪文化同时受儒家思想和北方民族文化影响,并通过文艺创作和休闲娱乐的民俗活动展现。文人墨客爱赏雪咏雪,“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是孤身赏雪的心旷神怡;“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是友人雪夜煮酒的融融暖意;“闲来松间坐,看煮松上雪”,是融雪煎香茗的闲趣;“腊雪初销梅蕊绽,梅雪相和,喜鹊穿花转”,是踏雪寻梅的雅兴。清辞丽句中,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天人合一的哲学思考和价值取向。

唐宋以后,竹马、冰床等器具逐渐从交通工具向休闲娱乐工具转变,各类冰上运动统称为“冰嬉”。宋元时期,人们喜欢“塑雪狮、装雪灯,以会亲旧”,将“雪花”“雪灯”等以金玲彩缕为饰,放入金盆玩赏。清代,溜冰、抢等、转龙射球、冰上蹴鞠、冰上杂技等融入更多满族习俗的冰嬉活动走向制度化和庆典化,不仅承担外交礼仪、彰显国力的重要政治功能,也成为百姓共享同乐的休闲娱乐活动。

2019年7月,杂技剧《冰秀·寻梦》在哈尔滨首演。此次演出在传统杂技的基础上融合了花样滑冰、冰上杂技、冰上特技等,令中外游客畅享冰雪艺术。中新社记者 吕品 摄

西方的冰雪文化则深受欧洲海洋文明影响。位于地中海的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重要发源地,频繁的航海活动培养了他们勇于开拓冒险、崇尚体格力量和个体间竞争的民族性格,自古希腊延续至今,其中一部分演化为奥林匹克精神的核心价值——更高、更快、更强。而冰雪运动是对人们探索海洋、极地的冒险精神的生动诠释,也是对人类极限的另一种超越。19世纪末20世纪初,诸如滑雪、滑冰、冰球等冰雪运动在欧美国家得到普及和发展,催生出具有竞技性和规则性的现代冰雪运动。此后,作为“西方文明”的一种具象载体,现代冰雪运动在世界范围广泛传播。

从中国传统冰雪活动到西方现代冬季运动,中西方冰雪文化有着各自特点和历史,正如世界文明所具有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绘出的是一幅多姿多彩的冰雪画卷。

在社会多元发展和文明交流互鉴过程中,传统和民族冰雪文化并未被抛弃。现在的新疆阿勒泰,皮毛滑雪、马拉雪橇等民族文化遗产融入当地旅游,在促进“白色经济”的同时守护了古老的游牧文化;挪威特罗姆瑟和芬兰拉普兰的萨米人聚居区,每年举办的传统驯鹿赛跑吸引大批游客观赛,更多人凭此认识这一“北欧最后的原住民”。

近代以来,中国走出了一条中西冰雪文化交流与融合之路。自19世纪末起,中国吸收欧美冰雪运动中先进的体育项目、运动器材和冰雪理念,也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如把京剧或武术动作设计到冰雪比赛里。今天,北京成为首个“双奥之城”,中西方冰雪文化在这座东方古都相遇对话,为世界冰雪文化开启新的历史篇章。

2022年1月27日,迎风飘舞的各国旗帜将北京冬奥村点缀得韵味十足。北京冬奥会将于2022年2月4日开幕。中新社记者 何蓬磊 摄

超越时空的冰雪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丰富,在竞技与休闲间找到平衡,在对话与交融下寻求共识。不同形式的冰雪活动表象下,包裹着的是人类崇尚自然、热爱生活、绽放生命、超越极限的精神内核。(完)

关键词: 东西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新化月报网报料热线:886 2395@qq.com

相关文章

你可能会喜欢

最近更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