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时讯!渌口区:“三步走”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邹怡敏

通讯员/赵小山 李舟洋 陈文茜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渌口区聚焦发展方式单一、内生动力不足、特色品牌不多等问题,通过实施一村一策、推行“三变”改革、强化人才带动“三步走”,做大做强村级集体经济。2022年,该区“薄弱村”全面消除,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创历史新高。


(相关资料图)

一村一策明方向

2月18日,龙门镇李家村的竹木加工厂,成百上千根楠竹码放在地,切割机、破片机等机械隆隆作响,工人们操作着设备,将竹子变成竹筒、竹片,再变成竹筷、烧烤签、牙签等。

李家村楠竹资源丰富。去年,在市派驻李家村工作队的帮助下,村里将闲置的原长冲中学改造成竹木加工厂,可年加工楠竹7000吨以上,每年可为村民增收300余万元、村集体增收约50万元。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摸清家底是前提,找对路子是关键。渌口区坚持高位推动,成立由区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区委副书记、区长任组长的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五年行动计划和“消薄”集中攻坚工作实施方案。按照一村一策的思路,该区34名区领导、102个机关和企事业单位、89名驻村队员全面下沉,与薄弱村和培优村开展结对共建。

绘好“路线图”,明确“责任书”。该区将“消薄”“培优”工作与干部奖惩和使用挂钩,对年内村集体经济经营收入总量或增量在全区中排前10名的村书记和村集体,分别给予3000元至10000元/人、5万元至20万元/村不等的资金奖励,并明确未完成“消薄”任务的村,村书记予以免职,镇和结对单位主要负责人、驻村干部及相关责任人当年和次年不得提拔重用和评优评先。同时,定期组织开展村集体经济发展“看学议”活动,让各村在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中获得动力。

改革创新挖潜力

龙船镇河包村是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株洲王十万黄辣椒”的主产区之一,过去,各家各户分散种植黄辣椒,也没有统一定价,并没有形成显著的带动增收效应。

2019年起,河包村积极推进“三变”改革,以“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的形式,依托村集体股份制经济合作社,成立河包休闲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短短几年,村里从“各卖各的”变成“抱团发展”,从“卖辣椒”到“卖辣椒制品”,村集体经济收入由不足5万元上升至50多万元,村民与村集体成为“利益共同体”。

近年来,渌口区深入推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三变”改革等工作,130个涉农村社实现集体经济组织全覆盖,顺利完成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银行开户、挂牌授信等工作;16个村率先“吃螃蟹”,依法开展经营性资产股份制改革,制定完善股权设置、股份量化、股权管理、集体收益分配等具体细则。目前,共发放股权证书9642张,放发率100%。

该区全面梳理整合村级资产资源,建立名册台账,引导乡村因地制宜,通过承包、租赁、参股合作等多种方式,盘活“沉睡”资源,实现保值增值。同时,创新农业生产托管社会化服务模式,引导农民将农务集中归于村集体经济组织,再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安排精耕细作。去年,该区约20%的农耕土地完成社会化托管,受益农户逾8000户,其中金华村2600余亩耕地实现整村托管,让土地和农村劳动力得到“双重释放”。

人才引擎强动能

2月17日,渌口区“红美人”柑橘种植技术培训会在南洲镇横江村举行,区农业农村局组织专家现场授课、答疑,帮助农户提高种植和栽培管理水平。

去年来,该区组织区、镇、村干部前往浙江、四川等地,考察学习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诀窍和先进种养殖技术,成功引进“红美人”柑橘、鲜食玉米等农产品,着力培育特色都市农业品牌。

高质量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离不开人才支撑。该区积极借外脑聚内力,创新开展“院地合作”。去年,柏连阳院士创新团队渌口区工作室在龙门镇果田村建立,根据协议,工作室重点围绕镉低积累水稻示范推广、稻田土壤环境提质、水稻绿色高效丰产栽培技术体系等关键环节,与渌口区开展为期3年的合作,为全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科技保障。

同时,积极实施“科技强村”战略,邀请省市百余名科技专家负责联村技术指导,遴选40余名科技特派员开展精准实操教导,并建立驻镇驻村巡回机制,着力解决农业产业政策不熟、技术不精、效率不高、产值不多等问题。该区还与湖南工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等高校建立人才培养战略同盟,推动基层农技特岗人员定向培养,开展“田间课堂”、新型经营主体培训、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培训、种养殖业技术专题培训等各类培训100余批次,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厚植本土人才优势。

关键词: 集体经济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新化月报网报料热线:886 2395@qq.com

相关文章

你可能会喜欢

最近更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