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微速讯:持续优化城市公共空间

老百姓的“金点子”变为人民城市建设的“金果子”


(资料图)

持续优化城市公共空间

苏州河北虹立交桥下空间。 本报记者 张伊辰摄 ■围绕打造未见动心、一见倾心、时时舒心的宜居之城,坚持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用优质的供给服务人民,抓紧抓实“15分钟社区美好生活圈”建设

■本报记者 祝越

去年9月8日,中山公园整体开放及品质提升工程正式完成,公园北侧沿万航渡路的围墙彻底打开,以全新姿态融入苏州河公共空间。通过政企合作建设运营,苏州河中环立交桥下的闲置场地也变身色彩亮丽、开放共享的公共活动空间,成为市民周末运动、游憩的“网红打卡地”。

长宁区正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老百姓的“金点子”变为人民城市建设的“金果子”。在细微之处见真章,长宁区为市民提供更多小而美的公共空间,并积极探索可持续运营管理模式。

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公园,承载了市民的情感记忆。随着破墙开放,它们又与街区进一步融合,成为老少咸宜的游览地。中山公园始建于1914年,北门是最初的正门。这里最初是一座植物园。公园富有乡村野趣,自然教育是其重要目标之一。公园对门就是1879年建设的圣约翰大学校园(现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其内部延续了美式乡村风格。

中山公园整体开放及品质提升工程正式完成,让中山公园与华东政法大学及其周边社区百年前曾有过的彼此呼应得以复现。

华政长宁校园的前身圣约翰大学,是当年专门选址、规划建造的。通过研究图纸档案资料、考察现存建筑的尺度等,参与苏州河华政段打开围墙项目的建筑师薛鸣华希望一块河滨半岛,一公里长的滨水步道,可以体现一座校园百年来的变化,也让这里成为体现城市空间特性的博物馆。“让这一段特殊的苏州河滨水空间畅通,多年来有一个不简单的努力过程。通过设计一系列小型的广场、花园、草坪,包括中式和西式的花园,把校园建筑风格的全部特性梳理释放出来,让大家不只是觉得丰富、好看,也能有兴趣更多关注建筑和城市的历史。”

万航渡路沿线拓宽改造牵涉到华政校园旁边的几个社区。不少老居民对校园、苏州河华政段和中山公园都很有感情,华阳路街道“社趣更馨”组织过多次活动,与居民们共建社区氛围,邀请他们分享记忆,支持社区更新项目。

精心雕琢苏州河岸线公共空间。长宁区在广泛收集民意、充分汇聚民智的基础上,聚焦中山公园“打开工程”,着力塑造了无隔阂的慢行空间网络,使苏河步道、一带十点、历史风貌、自然生态等景色无缝衔接、精彩呈现,让市民漫步休憩有了崭新的打开方式和沉浸式体验的独特美感。苏州河中环桥下空间集约开发节地模式也入选自然资源部《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推荐目录》并向全国推广。

今年,长宁区将全面完成第二轮美丽街区建设,实现所有街镇全覆盖。持续深耕“艺术愚园”“静雅武夷”“人文新华”“漫步番禺”4个示范街区,持续优化苏州河沿岸公共空间,植入文化、休闲、健身等更多活力元素在这里呈现。同时,长宁区还将推进桥下空间形象提升三年行动计划,重点打造剑河路、江苏北路跨苏州河桥下空间,推动桥下空间、口袋公园等碎片化空间转变为活力开放的功能性空间。

关键词: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新化月报网报料热线:886 2395@qq.com

相关文章

你可能会喜欢

最近更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