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刺第五极,长江中游城市群如何共舞

本文转自:中国城市报

本文约3043字

预计阅读时长6分钟

长江中游城市群迎来重要发展节点!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擘画了“十四五”时期长江中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蓝图。

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格局示意图。图片来源:《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

第五极呼之欲出

时间回到2015年4月,《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发布,这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出台后,国家层面批复的首个跨区域城市群规划。

《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到,努力将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成为长江经济带重要支撑、全国经济新增长极和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城市群。

近7年过去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实现了上述发展目标了吗?公开数据显示,到202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常住人口超过1.3亿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约9.4万亿元、约占全国的9.3%。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刘向东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自《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以来,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取得良好进展,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发展动能持续增强,在区域发展格局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经过多年来的积累发展,长江中游城市群已发生实质性变化,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中的地位不断提升,特别是已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刘向东说。

展望“十四五”时期,长江中游城市群又将带来哪些新期待?《实施方案》提到,打造长江经济带发展和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支撑、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城市群。

从聚焦“长江经济带”扩展为“中部地区崛起”的支撑,从“新的增长极”到“重要增长极”,从仅限于国内视野到被赋予“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定位无疑将迎来重大跃升。

在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秦尊文看来,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背景下,长江中游城市群正好在内陆地区,承东继西、连南接北,被寄予厚望。

刘向东认为,在全国区域经济版图中已形成东南西北四个经济发展极点,但在中部还缺少一个隆起带,因此有必要加快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崛起,尽快打造支撑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实现上述愿景,长江中游城市群信心何来?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耀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长江中游城市群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全方位深化改革开放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区域,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此外,陈耀还提到,长江中游城市群有着相对活跃的消费市场和广阔的经济发展腹地。数据显示,2015年以来,长江中游城市群常住人口超过1.3 亿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8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以上。

“长江中游城市群人口稠密,高校众多,创新创业活跃,具备统筹承接产业转移和构建科技创新共同体的先决条件,在先进制造研发、科技创新驱动、全球贸易服务、文化和商业品牌塑造等方面已发力形成独树一帜的比较优势,有望成为重塑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版图的第五极。”刘向东分析说。

一体化水平有待提高

长江城市群要想成为重要增长极,必然绕不开一体化发展。

现实情况是,一体化发展问题已困扰长江中游城市群多年。早在2015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就曾提到,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机制还有待完善。

近7年过去了,相关问题依然存在。关于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实施方案》第一个提到的就是“省际协商协作机制不健全,一体化发展水平偏低”。

2021年12月,由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新型城镇化试点示范等地区典型做法第三期:促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一文则更为直接地指出,长江中游城市群整体实力和一体化发展水平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不小差距。

“近年来,长江中游城市群在提升一体化发展水平方面有过不少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效。”秦尊文介绍,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内部,如共同利用长江黄金水道,统筹公积金、医疗保险异地结算,共同开发红色旅游资源等方面已有合作成果。

同时,省际交界地带的合作示范区建设正逐步推进。2021年10月,国家发改委印发《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提出将湘赣边区域打造成为全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先行区、省际交界地区协同发展的样板区、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区。

既然如此,一体化发展问题为何依然存在?陈耀分析,不同于其他城市群单核结构或者双核结构,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三核结构。这种三核结构下,城市间竞争往往更加激烈,可以有效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但相比城市群,区域协同发展难度往往更大。

在刘向东看来,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国家级城市群。每个城市群单拿出来看体量都不小,但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城市群经济总量相比差距较大。

“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难点就在于湖北、湖南、江西都处在长江中游地区,都有自己的都市圈,也都希望成为这一地区的核心,因而相互争夺资源,一定程度上造成内耗,即表现为省际之间的协同联动程度不高,从而制约城市群抱团做大。”刘向东分析说。

刘向东认为,破解一体化发展难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形成合力,增强省际和三大都市圈之间的协同联动力度,争取尽早实现都市圈之间的同城化,推动公共服务等要素之间的自由流动,增强内在聚合力和对外扩张力。

如何让1+1+1>3

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离不开相关机制的建立。近日,由国家发改委印发的《2022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也提到,印发实施长江中游、北部湾、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推动建立城市群多层次、常态化协商协调机制。

当下,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机制建立情况如何?《新型城镇化试点示范等地区典型做法第三期:促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一文中提到,长江中游城市群省际协商协调机制虽已建立,但模式较为松散,针对城市群发展事项的专项机制尚未做到常态化制度化,落实重大决策、推进重大项目的功能还不完善。

文章还提到,省际合作覆盖领域相对较少,除产业园区共建等个别领域外,尚未在跨界环境共治等合作领域建立起有效的利益共享和成本共担机制,统一市场建设总体滞后,推动一体化发展的内生动力不强。

面对这种情况,其他城市群可以提供怎样的借鉴?陈耀提到,京津冀、长三角城市群除了设有省市级的协调机构外,国家还专设了领导小组办公室推进一体化,其权威、效率也相对较高。

在陈耀看来,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破局的关键在于产业协同。当下,长江中游城市群相关产业存在同质化竞争现象,尚未形成差别化、错位化的协同发展局面,缺少经济协作与产业互补。

中国城市报记者注意到,《实施方案》就促进城市间产业协作、优化产业链区域布局作出部署,重点实施电子信息、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汽车、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七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工程。

如在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武汉都市圈打造“光芯屏端网”全产业链,长株潭都市圈发展自主可控操作系统、高端服务器、5G射频器材、通信模块等,南昌都市圈发展智能终端、光电显示、半导体照明、数字视听等。

■中国城市报记者:邢灿

关键词: 长江中游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新化月报网报料热线:886 2395@qq.com

相关文章

你可能会喜欢

最近更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