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民间调解十载成“法律明白人”记江苏启东市“全国法治人物”倪伯苍

本文转自:北青网

图为倪伯苍(中)为村民上法治课。 严金辉 摄

□ 本报记者 丁国锋 罗莎莎

2月的江南寒意不减。2月10日13点50分,《法治日报》记者在江苏省启东市海复镇庙基村见到了正月里还在忙碌的倪伯苍,他正要前往当事人顾某家中进行调解。

2021年12月4日,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启东市海复镇庙基村第一网格网格员倪伯苍获评司法部、全国普法办等授予的“2021年度全国法治人物”,让这位长期扎根在基层默默无闻服务群众的古稀老人声名鹊起。今年1月,他又在7000万网民的投票中脱颖而出,当选“2021年度全国平安卫士”,成为一位“凡人英雄”。

是什么力量让一位老人乐此不疲奔波在基层一线?记者进行了探访。

10年39本“民情日记”

沿着庙基一路路口向前走上几百米,就能看见庙基村网格活动中心,对面就是倪伯苍的家。

头戴一顶印有“法律明白人”的鸭舌帽,身穿一件半旧不新的皮衣,个头不高的倪伯苍,声音却很洪亮。“要去村里顾某家里,他家里有个老父亲,之前因赡养费与儿女产生纠纷,最近又有点摩擦。”倪伯苍在还有些泥泞的乡道上边走边说,不一会儿就来到了顾某家中。

“小东(顾某小名),来来,先跟你说说。”刚走进顾某家中,倪伯苍就拉着他坐下,浓重的乡音在记者听来有点陌生,却是顾某听起来最亲切的话语。

几分钟后,倪伯苍来到正在晒太阳的顾老伯身旁,拉着手趴在他耳边说话。“小东和他娘子(方言:妻子)都不容易,小东娘子去年还做了手术,您要体谅他们,给他们一点时间缓缓。”

此前,顾某父亲与子女因赡养费问题产生纠纷,在倪伯苍的调和下达成一致。因受到疫情影响,顾某无法外出务工,以打零工为生,收入不稳定,遂与父亲在赡养费给付时间上产生分歧。在倪伯苍前后几次劝说下,顾老伯表示愿意听倪伯苍的,再给儿子点时间。

1948年出生的倪伯苍,高中学历,今年已经74岁了。年轻时候曾在外闯荡,回乡养老后在乡间讲话做事公道正派,又是一名老党员,周围群众一直对他颇为敬重,他于2008年开始从事调解工作。

2012年,倪伯苍被海复镇综治委聘为庙基村社区联络员、社区矛盾调解员。2017年12月,因为能力出色,他的个人调解室被启东市社会调解服务中心授予首批金牌调解室,还曾获评“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后来他又成为了一名网格员。他所在的庙基村第一网格是镇郊接合部,有学校、银行及8个村民组,还是附近村镇的赶集点,人员流动性大,区域内治安环境复杂。

“当时,辖区内人员构成复杂,且大部分人对于法律知之甚少。我在1976年就入党了,作为一名老党员,组织上交给我这个任务,我就得想办法干下去,还得干好。”倪伯苍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自那之后,5点不到起床干完自家的农活,吃完早饭就上岗巡查安全隐患、收集民情民意、解决矛盾纠纷……倪伯苍的身影每天都会出现在乡间小路、田间地头。到了晚上,他会坐在书桌前,一笔一画记下当日的走访情况,将发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的方法等一一记录下来,10年来已累计手写了39本“民情日记”。

翻开其中一本“民情日记”,密密麻麻且端正的字迹里有调解案例、村民需求、活动策划等,还有涉及诸多时事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学习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将经验做法记下来,以后遇到类似情况可以作为参考,而为老百姓办事就得有据可依、有案可循。”倪伯苍说。

学法普法“领头人”

多年在网格中走访的经历,让倪伯苍越来越意识到——很多村民产生矛盾的症结,在于处理问题方法欠妥和法律意识淡薄,这恰恰显露出法治乡村建设的迫切性。

“首先要让群众知道法律是什么、能做什么,这就得做好法治宣传。”为此,倪伯苍自费改造了自家的平房,建成“家庭普法站”,除了自己研究学习之外,还供村民借阅。同时,利用废旧材料在自家屋前的小场地上建起了平安法治护航站,定期展示最新政策法律,帮助村民获取更多法律资讯,提高学法用法能力。

村民小组会时、村民们跳广场舞时、学校做课间操时……都能看到倪伯苍带领网格员们进行法治宣传的身影。

在他的带动下,庙基村第一网格将法治宣传与农民活动紧密结合,自发组建了一支集应急救援、文艺活动、普法宣传、巡防联防、关注民生为一体的网格综合性团队,自编教材十余套,成为启东首批农民平安法治学校巡讲点,仅2021年就在海复镇17个村和周边乡镇开展了30余次宣讲活动。

在经年累月的工作中,倪伯苍渐渐发现群众的法治意识在不断提升,对法律的需求也在增加。为此,只要有新案例、新政策、新法规,倪伯苍总是第一时间关注学习,并在消化后用在法治宣传和纠纷化解中。

“过去调解时,用的就是‘吹胡子瞪眼’的方法,现在得依法,还得法情理结合。”倪伯苍告诉记者,农村各种各样鸡毛蒜皮的小事都可能成为矛盾产生的导火索。

为了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倪伯苍在村委会的支持下,把家中一间闲置小屋改造成网格活动中心,与网格中有威望的乡贤们创建了网格邻里议事会,定期请村民们来唠唠嗑,从中收集社情民意,第一时间解决群众身边的小问题、小事件、小烦恼。

传帮带共建法治乡村

记者在与倪伯苍的交谈中发现,日常普法、调解纠纷涉及到的政策法律,他都如数家珍。正是长年的积累,让他从一名兼职社情民意收集员变成调解矛盾纠纷的行家里手。

在倪伯苍召集下,村民组长、热心群众组成志愿者队伍,帮助孤寡老人代办事项、收集社情民意、开展守望互助等,形成“五分钟志愿服务圈”;他在家中设立了“家长学吧”,定期邀请优秀教师讲学和开展法治宣讲等活动,为学校和家长架起沟通的桥梁。“以前村里发生矛盾,大家都看热闹,现在在老倪的带领下,大家都非常愿意出力,有什么困难互相帮助。”庙基村25组组长徐成岳说。

2020年以来,启东市委政法委、司法局组织开展“法律明白人”队伍梯队建设,启动“青蓝工程”,通过推选一批“青蓝导师”帮带一批年轻同志,激发年轻同志自我提升的内生动力,提升法律素养和解决基层矛盾纠纷能力,而倪伯苍就是其中一名“导师”。

与倪伯苍结对成为“师徒”的是2021年8月调到庙基村任网格长的村综治专干彭丽丽。之前,彭丽丽在邻村担任网格长时,就和倪老伯一起处理过村民纠纷。“调到庙基村后直接‘跟班学习’了,倪老伯虽然年纪大了,仍一心扑在工作上,还随叫随到,村里的人也都服他,我从他身上学到很多技巧和心得。”面对记者,彭丽丽述说时好几次红了眼眶。

村民们如今常能看到,彭丽丽骑着电动车载着倪伯苍下网格走访。短短一年多,师徒二人就已合作处置了20余起矛盾纠纷。“说不辛苦是假的,毕竟年岁大了。希望年轻一代能完全接下我的班,为家乡的法治建设略尽绵薄之力。”倪伯苍说。

据不完全统计,近10年来,倪伯苍累计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纠纷一千多起,成为当地老百姓最信赖的人,被亲切地称为“倪家伯(方言:表示像老百姓自家的长辈一般)”。如今,家喻户晓的倪伯苍所探索出的“一队一站一会”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建立起的“五分钟”志愿服务圈模式等,以及他利用自家院落建立起的“家庭普法站”,像一颗螺丝钉一样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模式,在南通大地正得到越来越多关注,得到更多复制和推广。(丁国锋 罗莎莎)

(法治日报)

关键词: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新化月报网报料热线:886 2395@qq.com

相关文章

你可能会喜欢

最近更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