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满田畴喜盈农家——张湾区黄龙镇双丰村成功打造移民示范样板村

来源:十堰日报

记者 汪洁琼

一座村庄之所以美丽,是因为传统和现代交融的色彩迷人;

一座村庄之所以动人,是因为勤劳和智慧编织的故事唯美……

这是一个村庄的繁荣之路,更是移民新村张湾区黄龙镇双丰村的振兴密码。

冬日暖阳下的双丰村,一座座鳞次栉比的新房,无声地讲述着移民的幸福生活;一排排闪着银光的蔬菜大棚,在田野里写下奋斗的诗行;一张张质朴纯真的笑脸,成为乡村振兴最生动的注脚……

很难想象,1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野。

由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需要,2011年张湾区所辖的方滩乡4个村、黄龙镇3个村和大坝社区、黄龙社区共296户1286人安置于此。

怎样才能让移民在一片陌生的土地上点燃新的生活希望?

一手发展特色产业保障村民收入,一手建设精神文明共享和谐家园,当地政府在为村庄命名时就已为村民种下了幸福的丰稔——以物质和精神的“双丰收”,稳稳托起村民的幸福生活。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2014年7月,双丰村委会牵头成立十堰市双丰蔬菜专业合作社,建设315亩蔬菜基地,积极引导村民通过发展蔬菜产业增收致富。

眼下虽已是冬季农闲时节,但是双丰村蔬菜基地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村民们忙着采摘、分装蔬菜,然后迎着晨光送上专业运输车,让蔬菜以最新鲜的状态抵达市民餐桌。“我们双丰的蔬菜,绿色无公害,带着刺,带着花,带着霜露进万家。”一旁忙碌的村民自豪地向记者介绍。

产业发展不能只靠规模,必须向专业化经营要市场,向品牌化发展要效益。

“我们坚持高标准建设蔬菜大棚,配套管网、田间作业道、农机耕道、排水沟等基础设施,同时,建设标准化蔬菜保鲜储备库、蔬菜集中批发点、电商发展中心,探索产销对接新模式,让蔬菜经过高效处理流程,最大程度降低损耗、保障品质。”双丰村党支部书记杨雷向记者介绍,除了专业化经营,该村还坚持走品牌化发展之路,聘请蔬菜技术指导员长期驻村指导,不断提升蔬菜品质。积极进行绿色无公害蔬菜认证,注册“双丰牌”蔬菜商标,力争在品质品牌上取得新突破。

据了解,合作社年产各类蔬菜约40多种150万公斤,产生经济效益约500余万元,每亩大棚年经济收入在1万元以上。有坚实的产业支撑,2018年,该村顺利实现整村脱贫。

脱贫摘帽只是起点,乡村振兴如何再谱新篇?

要产业,更要兴业;要物质富裕,更要精神富有!

兴业,要因地制宜,更要做优做特。该村顺应市场发展需求,在壮大传统蔬菜产业的基础上,以多元化发展打开农业产业新空间——建设草莓基地,通过观光采摘、零散售卖、整批整卖的形式,吸引广大消费者;引进高产值农作物羊肚菌,以高品质带来高收益。

“再过一段时间羊肚菌就可以丰收了,今年我们购置了专业烘干机,羊肚菌的价格至少可以翻一番,卖到一千多元一公斤!”杨雷高兴地向记者介绍,如今,全村羊肚菌产业基地已发展到30亩,年产量1500公斤,仅此一项可实现户均年增收2万元。

现代高效农业让双丰村村民挑上了“金扁担”,致富路越走越宽、日子越过越甜。但是,乡村振兴不仅是让村民过上好日子,更要提振精气神。

对双丰人来说,和一排排蔬菜大棚相比,同样让他们自豪的是“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荣誉。

在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的同时,双丰村持续深化精神文明创建,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载体,引导村民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提升道德水平、文明素养;通过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创建评选、积分制运行爱心美德公益超市,焕发村民向善向上的精神风貌;实行村规民约“红十条”,深化“一村一警”工作,构建共治共享的民主法治格局。如今的双丰村,环境优美、秩序井然、管理规范、人际和谐,村民尽享宜居之美。

在岁月的起承转合之中,双丰村村民用开拓进取、科学发展的精神,书写出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乡风淳的秀美篇章。接下来的乡村振兴“接力赛”,双丰村将会交出怎样的答卷?凝眸回望,幸福在村民脸上荡漾,田野上充满诗和远方……

记者手记

移民搬迁不是简单的人口迁移,如何从根本上提升移民的归属感、幸福感、安全感,让移民搬得出、稳得住、享幸福?双丰村的答案是:以促进移民增收为核心,以解决移民最关心的问题为着力点,从产业支撑、精神引领、民主法治等方面入手,为移民创造物质与精神、硬件与软件等相融合的良好生产生活环境,让移民对生活有期待、对未来有信心。这不仅是移民安置的良好示范,更是促进乡村振兴的有益借鉴。

黄龙镇双丰村俯瞰记者陶德斌刘昆摄

来源:十堰市人民检察院

关键词: 黄龙 田畴 样板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新化月报网报料热线:886 2395@qq.com

相关文章

你可能会喜欢

最近更新

推荐阅读